Database Error

Warning: count(): Parameter must be an array or an object that implements Countable in /home/icluster/projects/ithena_comp/html/inc/team.inc on line 352
轻松参与网络公益运算:50%!---每人奉献一颗芯

轻松参与网络公益运算:50%!---每人奉献一颗芯

Team info
Description 轻松参与网络公益运算:50%!---每人奉献一颗芯

50%!团队适宜的网络志愿者人群为广大的集成显卡家用电脑用户和日常频繁使用计算机而又对计算机的可靠性和降低资源占用率有较高要求的个人计算机用户。
50%!团队基于BOINC公益运算平台,主要致力于“Rosetta@home 蛋白质结构预测与模拟”项目,典型的生命科学类项目。该项目是一项利用已联网的计算机来准确预测和设计蛋白质结构及聚合物的分布式计算项目。这项工作将有助于研究员们寻找人类对付一些重大疾病的途径,对人类的防癌抗癌事业非常重要。
多一份力量投入,就能早一点突破,就能拯救更多的生命。

只提供50%的CPU空闲能力用于BOINC公益运算。这对于双核CPU来讲,就是只付出相当于一个核心的计算能力。这种水平的额外负载所造成的系统负担与正常使用个人计算机的工况没有明显区别。当前个人计算机的双核CPU能力非常强悍,而且越来越强,即便只利用一个闲置核心的计算能力,其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
虽然付出100%CPU空闲能力可以使公益运算的效率提高一倍,而且BOINC manager的智能调度让用户在短期内感觉不到系统的额外负担,但是利用仪器测量却能发现其间显著的负载差异:CPU全功率长时间运行造成整机功耗和CPU发热量偏大,对个人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是个不大不小的考验。家用电脑用户难免会因此产生些许顾虑,使其参与公益运算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对于双核计算机而言,只用一个核心的能力就能满足日常办公和娱乐的需求,释放闲置的那个核心的计算能力来做公益运算完全是可行的和稳妥的,同时CPU的功耗和发热量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不必借助所谓的CPU温控软件,内存占用和系统额外负担较小,公益计算对网络流量的使用也能合理压缩。

虽然每个人贡献一个核心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重在参与,并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和推广。如果全中国数以千万计的的双核/多核个人计算机用户,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水平较低的双核/多核家用电脑用户都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那么万千涓涓细流将最终汇聚成滔滔江河。这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和宏伟的事业啊!

50%团队的特征性参数设置(集成显卡):
1、高级-本地参数设置-处理器使用-其他选项:在多处理器系统上,最多使用(50)%处理器。
【缺省100%。双核以上CPU推荐采纳】
2、高级-本地参数设置-磁盘和内存使用-磁盘使用:写磁盘的最小时间间隔(200或者300)秒。
【缺省60秒。2G内存配置推荐采纳,有效降低写盘次数】
3、高级-本地参数设置-网络使用-综合选项:额外的任务缓存(1天、2天或更多)。
【缺省0.25天。ADSL用户推荐采纳,提高下载任务的缓冲效果】

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这样才能更长久。

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智能调度下,双核计算机上BOINC使用50%核心数量+100%CPU时间的执行方式,与使用100%核心数量+50%CPU时间的执行方式差别不大。二者的最大差异可能在于并发任务数量和内存占用:前者的内存占用和系统开销较为合理,后者的CPU温度略低,但开机和关机的速度受影响的幅度较大。

1、50%核心数量+100%CPU时间
操作系统自动将负载平衡分摊给两个核心,CPU负载曲线波动平缓,系统额外开销较小。
只执行一个运算任务,占用内存仅为250兆。

2、100%核心数量+50%CPU时间
CPU占用率曲线剧烈波动,呈尖锐锯齿波状,系统额外开销大。
并发两个运算任务,共占用近500兆内存。
Created 31 Oct 2021
Total credit 0
Recent average credit 0
Cross-project stats SETIBZH
BOINCstats.com
Free-DC
Country China
Type Other
Members
Founder pizzaaa
New members in last day 0
Total members 1 (view)
Active members 0 (view)
Members with credit 0 (view)


© 2019-2024 iThena. All rights reserved. | Private Policy

Page generated on 5 Nov 2024, 16:17:01 UTC in 0.0036 seconds.